一场台风,一场南海风波,让菲律宾政府耗资42亿美元买来的“安全感”,彻底成了笑话。花钱买来的所谓“圈子门票”,到底护住了谁?看看近日台风“玛莉亚”横扫吕宋岛后的惨状,答案一目了然。
菲律宾政府近期大手笔,计划投入2400亿比索,约合42亿美元,从美日韩采购F-16、FA-50战机,“海马斯”火箭炮以及“堤丰”导弹系统。这番操作,本想借此搭上盟友的快车,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盟友,只看装备不看人
台风“玛莉亚”横扫菲律宾,吕宋岛500万人受灾,基础设施一片狼藉。在洪水退去后的泥泞中,渔民罗赫尔划着门板,看到那些刚刚到手的“海马斯”发射车,竟然泡在水里,变成一堆废铁。
更讽刺的是,号称先进的“堤丰”导弹系统,在台风中也彻底“哑火”。吕宋岛北部七成通信基站瘫痪,GPS和卫星信号一断,这套系统立马失去了作用,根本派不上用场。
那些被菲律宾视为“铁杆”的盟友们,在灾难面前却集体失语,或者说,集体“失焦”。美国太平洋舰队表示还在“评估”援助方案,迟迟不见行动。派来的“仁慈”号医疗船,优先任务竟是派人检查泡水的“堤丰”系统。
韩国这边,以“气象条件不足”为由,停飞了援菲的FA-50机队。青瓦台甚至下令,优先确认“堤丰”系统的完好,其他救援事项“暂缓”。盟友的这番表现,让《每日问询者报》忍不住在头版刊登美军检查装备的照片,标题是:“盟友的优先事项,从来不是菲律宾人。”
日本也没好到哪儿去,以“港口设施受损,降落风险太高”为由,“技术性取消”了C-2运输机的人道物资投送。这笔昂贵的“保险单”,在真正的危机面前,不仅无法理赔,甚至连一句真诚的慰问都换不来。
引狼入室,自毁长城
天灾之外,还有人祸。菲律宾政府在南海问题上,特别是仁爱礁,近年来动作频频。他们不仅违背了与中国之间关于管控分歧的“君子协议”,还在美国的怂恿下,不断挑衅。
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政府下的国防安全合作局官员,曾积极促成对菲军售。美国印太司令部更是直接,用“美菲共同防御条约”为诱饵,暗示若有菲方人员死亡,菲律宾可以寻求美国帮助。这种煽风点火,是想让菲律宾当马前卒。
菲律宾国内,并非所有人都被这种“硬气”蒙蔽。总统的姐姐,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负责人伊梅·马科斯就公开警告,政府在南海问题上已经“上头”,这种“非理性”行为正把国家引向危险。她呼吁,要拒绝外部力量的“慷慨赠予”,因为那背后往往是沉重的代价。
《马尼拉时报》也曾刊文,警告与中国开战的风险,呼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。这些声音表明,马科斯政府巨额军购,非但不是保护伞,反而成了引火烧身的催化剂。将国家安全完全押注于外部军事同盟,这步棋,走得相当危险。
谁的国家?谁的安全?
回望过去,中国在菲律宾遭遇灾难时,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。无论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的真金白银,还是2010年海地地震后的重建支持,都体现了患难见真情。而这次台风,中国却选择了沉默。这不是冷血,而是对菲律宾“一边拿好处一边搞对抗”的回应。
国际关系不是单向施舍。2008年汶川地震后,日本援助中国;2011年福岛地震后,中国也投桃报李。这种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关系才能长久。而菲律宾政府,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不断,甚至在联合军演中展示对中国主权的藐视,显然是在背弃基本的信任。
菲律宾政府的选择,让它失去了一个可靠的邻居,转而投向一个虚幻且充满风险的“盟友”关系。在某些大国眼中,小国的价值,往往只在于其地缘战略作用,而非其民众的福祉。这种战略误判,菲律宾付出的代价是实实在在的。
一场台风,一场南海危机,已经迫使菲律宾社会内部,不得不重新思考“国家安全”到底意味着什么。马科斯政府花42亿美元买来的,与其说是国家安全,不如说是一张通往冲突前线的“门票”。真正的国家安全,不应寄托于远方盟友的空洞承诺和冰冷的武器,而应根植于本国人民的福祉,以及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。风暴过后,答案或许已在每个菲律宾人的心中。
在线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