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有句老话“常按足三里,胜吃老母鸡。"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个治病、养生的第一大穴。
足三里
“三里”,即理上、理中、理下,几乎囊括对全身的调理,算是个“万能穴”。
中医认为,足三里是调理脾胃、补气养血的“黄金穴位”。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,胃经属土,阳经的合穴也属土,所以足三里是土中之真土,补土的作用非常强,土生万物。脾胃就具有土的特性,能够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。土气多了,脾胃就能得到补益,气血自然就足。所以古人又称足三里为“长寿穴”。
功效
调和脾胃
黄帝内经中:《灵枢·五邪》中记载“邪在脾胃……皆调于三里”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记载“胃病者,腹胀,胃脘当心而痛,上肢两胁,膈咽不通,饮食不下,取之三里也”。足三里作为胃经合穴,直接调控“后天之本”——脾胃。当出现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胃痛、胃胀、呕吐等症状时,刺激足三里穴能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,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改善胃肠道不适。
补气生血
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强则气血旺。脾与胃相表里,足阳明胃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,刺激足三里可健运脾胃,促进气血化生,对气血虚弱引起的失眠、心悸气短、头晕、贫血等有很好的改善效果。
调理腹部疾病
《四总穴歌》有“肚腹三里留”的记载,意思是说和肚子、腹部有关的病痛,都可以通过足三里来调理,比如积食、腹胀、肚子痛等。化湿通痹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四时气》曰:“著痹不去,久寒不已,卒取其三里。”其含义为:对于湿邪偏盛的著痹病,若经久不愈且寒邪持续不解,取足三里穴进行治疗。对于四肢肿满、关节炎、风湿痹痛等有缓解作用。
兼治多种疾病
足三里对失眠、神经衰弱、高血压、过敏性疾病、黄疸、哮喘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。
足三里穴位置
1、精准取穴:坐位屈膝,先找到犊鼻穴(外膝眼),从犊鼻直下4横指(约3寸),距胫骨前缘1横指(中指)处,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。图片
2、快速取穴:屈膝,四指并拢,拇指与四指成90°,以拇指内缘按于髌骨上缘,其余四指沿髌骨外缘直指向下,中指尖所在的位置,即为足三里穴。图片
日常用法
按摩法:用拇指指腹按压足三里穴,每次按压5-10分钟,可单方向按揉,也可顺时针、逆时针交替进行,每天早晚各1次,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宜。
艾灸法:采用温和灸,将点燃的艾条距离足三里穴皮肤2-3厘米,使皮肤有温热感但不灼痛,每次艾灸5-10分钟。艾灸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和温度,避免烫伤。
早晨7-9点时胃经当令,此时进行足三里穴位理疗,效果更好。
孕妇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在线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